行業動態
心理學家李松蔚:長假過后,難以收心進入工作狀態怎么辦?


節后開工,坐到電腦前,卻發現手眼耳總是跟不上?身體上疲憊,精神上抗拒,難以找回工作狀態?別心煩,許多人也正面臨和你相似的情況。

今天,心理學家李松蔚,通過剖析這種現象的心理成因,為你提供了一份調節方案,幫你更順暢地投入工作狀態。如果你從這份方案中找到了解法,也歡迎你把它分享給更多有相同困惑的朋友。

來源:得到課程《李松蔚·心理學通識》

作者:李松蔚,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,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家庭治療學組委員,得到課程《跟李松蔚學心理咨詢》《李松蔚·心理學通識》主理人


春節假期已經結束了,你可能也在逐步準備收心,回歸到工作或學習狀態。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:每次要結束一個長長的假期,重新回到工作的節奏,都會覺得有點困難。

這還不是單純的“玩野了,不想上班”,而是就算回到了工作崗位上,理智上很清楚現在該干什么,但身體始終找不到狀態。

通常來說,我們需要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,才能完全擺脫假期的影響,恢復正常的狀態。

這段時期典型的心態有兩種。一種是著急,催促自己:“都玩這么久了,什么都沒干,還不快點進入工作狀態!”另一種心態則是抗拒:“工作繁瑣又無趣,懶得去做?!?/p>

兩種心態各有各的痛苦。當然,更痛苦的人是兩種心態都有,一面給自己施加壓力,一面又不想動,自己跟自己內耗。

今天我們就分別聊聊,在兩種心態下該如何跟自己和解,更輕松地進入工作狀態。

1.破除自責

先說第一種心態,因為工作狀態恢復不夠快,帶給自己很多困擾。

這種困擾的核心情緒叫做“自責”。容易被它困擾的人,可能從小就覺得我“應該”高效率地工作、高效率地學習。

最開始是父母要求,后來逐漸內化為自己心里的規則。任何休息和享受的時刻,心里都會伴隨著某種罪惡感。

平時生活還好,工作和休息的節律已經形成了穩態,白天摸完魚,半夜就加班,可以平衡掉自責的壓力。但長假是徹底放飛的一周,每天的自責都只能有增無減:聊天、看電視、串門、聚會,每逢佳節胖三斤……而你帶回家的書,打算趁假期學習的知識,不出意外的話連翻都沒翻開。再怎么安慰自己“這是放假”,自責的情緒都會在七天后積累到一個頂峰。

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,可能恨不得一上班就在情緒上無縫銜接,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,沒那么快。因為你習慣的工作狀態被打斷了,再回到之前的節奏是要花一些時間的。日常生活的慣性可以把很多事情變得自動,不假思索就能完成。

如果你已經從自動的模式里暫停了一段時間,想要再進入這種狀態,就必須經歷一個主動的、有意識的過程??傊?,放假完開工,你不但會感覺比之前更累,效率還不高。所以,無論你有多期待自己無縫銜接,實現起來都不會那么順利。

這個階段,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自責,不要再雪上加霜。暫時不在狀態是很難受,但不要對自己過于苛刻。人不是機器,更何況機器也有停下來保養的時間。接受自己的狀態起起伏伏,會讓你變得更輕松一些。

那么如何減少自責呢?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:

第一是降低期待。工作剛啟動的時候有點手生,你可以用上一點成長型思維,說:“我暫時沒有恢復狀態”,而不是“我這個人躺了七天就躺廢了”。適應的進度往往出人意料,三天五天,最多半個月,又是生龍活虎的一條好漢。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,醒醒神。

所以剛恢復工作的第一周,你可以把目標定低一點兒,只是“適應工作的狀態”,而不是“像之前一樣高效率”。尤其今年,還有很多人受新冠后遺癥的影響,在身體和精神雙重恢復的過程中。假期結束后的前幾天,你都可以用“假期”延長版的效率來要求自己。

所以,哪怕你就是坐在工位上發呆,什么都不干,你也可以這么想:我明明可以在家摸魚,居然還來了單位,已經很棒了。給自己多一些正面的反饋,恢復起來會更快。

減少自責的另一個方法,是要找到自責的源頭。我一直認為,自責是因為我們把“工作”和“努力”跟自我價值掛鉤太緊了。就像前面的課程講過的,我們只把一些事看成“正事”,只要停下這些事,就覺得自己是一個“不務正業”的人,從而在價值層面上自我否定。

做正事當然是美德,但絕不是人生的全部。如果你都沒時間好好享受努力的成果,那努力又是為了什么呢?很多人舒舒服服地過完一個年,轉頭就開始懊惱,怪自己吃得太多,玩得太爽,長期以來的自律功虧一簣。

這時候不妨換個角度想,我們千辛萬苦自律了一整年,假如都不能讓自己吃點好的,不能跟喜歡的人一起找找樂子,明年還有動力繼續自律嗎?

快樂是人性永恒的追求,但我們卻習慣了對快樂進行批判。所以你可以有意識地提醒自己:我想讓自己活得高興點兒,有什么錯?

當然了,快樂有代價?;貧w到日常之后,我們會忍不住計較這些代價:體重秤上的數字長了,銀行卡的存款降了,這些是有可能增加你的負擔,但生活不就是如此嗎?好好回味一下那些快樂的點滴:每天不干活睡到自然醒,是不是挺開心的?把這些開心珍藏起來,再去努力工作,為了明年還有這樣開心的時間。

2.降低落差

剛才說了,除了自責,我們開工后還會有另一種心態,就是覺得“工作好無聊,不想做”。如果你是這種情況,該怎么調整自己?

其實,不是工作變無聊了,而是對比太強烈了。從無拘無束的日子突然轉變成每天早起打卡、工作列表上一大堆等待處理的事項開始排隊,你自然就會有一種抗拒的感覺。

要想降低落差,該怎么辦呢?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。一是,在假期的最后一兩天,適度啟動一點工作狀態。

比如看完這篇文章后,你可以稍微想一想,節后上班第一天要做哪幾件事?你當然不用真的做,但在頭腦里預演一下工作的流程,就會幫你找到一點上班的感覺。雖然有一點點給你的假期煞風景,但只要三五分鐘的緊張,就能讓你第一天上班適應得更好,也算是值得了。當然,現在很多人可能已經開工了,這個方法,你可以留待下次使用。

另一種降低落差的方法,就是在上班之后的幾天時間,刻意多安排一些下班后的娛樂,讓自己有一些盼頭。不至于節后一返工,就被抹去了生活中全部的樂趣。

不過,這都是技術層面的調整。有人可能覺得,不想工作,最大的原因是自己找不到上班的動力,不知道這種生活的意義在哪里。

每天都要上班的時候,并不需要每天想一遍上班的理由,這個動作已經編寫到了你自動運行的程序里??墒且坏┓偶?,習慣被打破,再要重新建立,就必須經歷一個重新思考的過程:這件事值得我日復一日做下去嗎?它真的適合我嗎?

首先我要告訴你,你感受到這些疑問,是完全正常的。如果你經過了這樣一番思考,做出不一樣的選擇,也很好。其實按慣例,春節后會有一個離職的小高峰。也許就是因為這段時間跟不同的人交流,碰撞之后,出現了改變的契機。

但更多的人可能只是進退兩難,但并沒有改變的決心,在現狀中又找不到意義。這種情況,你可以試著用成長型思維激勵自己:答案總會在未來某一天浮現出來,這一刻就先把能做的事做好吧。

我倒不是站在老板的角度,說服你繼續為他干活。而是說,反正沒有明確的選擇,哪怕出于攢錢、攢經驗的目的,也不妨把手頭這份工作再干一段時間。它可以為你的生活賦予一套基本結構:幾點上班,幾點休息,解決哪些問題,獲得怎樣的回報……在更適合的工作出現之前,總要找一個地方安頓自己吧。

其實這種思維的背后有一個簡單的事實,而且經常被人忽略:不是只有完美的人生才值得一過。不夠有趣的工作和不夠精彩的生活,也足以構成我們的一部分人生,并且照樣有很多樂趣。

我們之所以在假期之后會感覺不耐受,不是生活本身的問題,也許只是暫停一段時間后,失去了熟悉感。這時候越是反思,就越是不耐受。但只要做回熟悉的事,就會重新找到對生活的掌控感。

看到這,你可能會想,難道反思自己是錯的么?思考當然很重要,但過度的思考就成為了問題。這有點像爬山,如果停下來休息,頭腦里卻在想走了多遠,什么時候才能到山頂,這些想法只會增加你的負重,讓你覺得每向前一步都是煎熬。

想不清楚就索性走起來,行走本身就是答案。雖然不知道離山頂有多遠,但你知道每走一步,就會比之前接近一步。帶著這樣一種心情,你會走得更輕快。很多人以為“我要先喜歡現在的工作,才能好好做事”,但真實順序是反過來的,“先好好做事,才會喜歡現在的工作”。